八分钟通途,十四年坚守(暖闻热评)

2022-06-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热度:709℃

【人物】大瑞铁路秀岭隧道建设者

【故事】2021年6月30日,中缅国际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瑞(丽)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秀岭隧道贯通,创下多项国内外纪录。建成通车后,列车通过这座隧道只需8分钟,建设者却在此艰苦奋战了近14年,先后有1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为应对各类施工风险,秀岭隧道建设者先后开展了100余项课题研究,获得国家专利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项,为我国特长重难点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点评】

工作多年的吴丽君,履历表特别“简单”,14年时间里只参与了一个项目――大瑞铁路秀岭隧道建设。这条全长17.6公里的隧道,地处“滇西红层”地质带,围岩破碎、地质构造复杂,共穿越7条断裂带,具有软岩大变形、涌水突泥、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温等特点,施工难度巨大。在这里坚守14年,吴丽君遇到过数不清的突泥、涌水、塌方,也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隧道建设领域的行家里手。吴丽君的工作经历,正是中铁八局秀岭隧道建设者们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缩影。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受地理地形限制,秀岭隧道只能采取进出口两头长距离掘进的方式。随着掘进不断向前深入,隧道进口施工最前端的掌子面温度最高时超过40摄氏度,洞内空气湿度大,工作面的含氧量有时较洞口低30%,相当于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作业。克服高温高湿缺氧等困难,建设者们创造了亚洲铁路山岭隧道10071米的独头掘进最长纪录,用无畏艰难、勇于挑战擦亮了奋斗者的精神坐标。

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需要高昂的精神意志,也离不开科学的方式方法。针对“遇水成泥、遇风则粉”的地质特点,秀岭隧道建设者采用玻璃纤维锚杆注浆对掌子面进行加固,克服了隧道建设高应力大变形难题;创新运用悬臂掘进机开挖新工法,与钻爆法施工相比较,年平均进度提高40%以上;采取“平导进、正洞出”的大循环模式,实现人员物资高效运输、有序调度……精钻深研、矢志创新,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突破,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张张图纸成为现实。

困难挑战阻挡不了奋进者的步伐。“没有翻不过的高山,也没有打不通的隧道”,是秀岭隧道全体建设者的信念。从高山峡谷、海湾沙滩到戈壁高原,每个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有一群无畏艰难的建设者、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岁月无声、山河为证,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镌刻着他们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阔步向前。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3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