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罗莎莎 法制网通讯员宁公宣
按照公安部的部署要求,今年6月中旬起组织开展以“打诈骗、抓逃犯、保大庆”为主题的“云剑”行动,全力消除各类社会治安隐患。自行动开展以来,南京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抽调精干警力,层层落实,短短3个月取得显著成效。截至9月18日,南京警方已抓获各类逃犯497名,其中公安部督捕逃犯2名;省公安厅交办的诈骗类挂牌案件已全部告破。
组成领导小组 “一逃一档”
自“云剑”行动以来,南京市公安局成立了“云剑”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及奖惩规定,统筹各方资源,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为专项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仅半个月就连续抓获2名公安部督捕逃犯。
据了解,此次动强化基础信息采集,针对近年来的“本市在逃人员”和“本市户籍地在逃人员”再次进行梳理归类,开展信息补采,完善“一逃一档”,为集中抓捕在逃人员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将在逃人员划分三个等级,把握相关政策科学分类,因人施策、因案施策。”据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七大队副大队长张斌介绍,自行动开始以来,专班一直保持996工作模式,对在逃人员线索深入分析挖掘,并组建快速反应小组随时待命出击。7月22日,办案民警根据专班分类研判指令,快速出击,及时落地核查抓捕,创下一个晚上成功抓获在逃嫌犯4人的纪录。
整合资源合成作战 强化宣传
行动期间,南京警方积极整合应用各类数据资源,立足本地研判全国全省逃犯。同时充分发挥警种部门整体作战优势,对在逃人员实现“合成作战”精准抓逃。8月23日,江西一名潜逃26年的逃犯终落网。
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小市派出所中队长杜晨阳告诉记者,1993年,时任江西余干某公司员工的刘某,与同事一道携带十五万元款项前往购买柴油,在此过程中,刘某心生贪婪,趁同事不备之机,途中携带十五万元款项潜逃。江西余干警方受案后对刘某进行通缉。多年来,一直杳无音讯。
今年来,南京警方在对通缉人员研判过程中,发现一条重要线索,发现一自称“刘某泉”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在逃多年的刘某,后经多方调查取证,最终确认刘某泉即是已经潜逃26年的犯罪嫌疑人刘某。
为防止打草惊蛇,南京警方果断出击,在北京铁路公安处民警的积极协助下,于2019年8月23日晚在北京顺义某超市将早已改头换面的嫌疑人刘某抓获。刘某交代,当年携款潜逃后,他先后流窜至江西、河北,最后在北京落脚,为逃避警方打击,刘某抛弃妻子,重新伪造新身份改名为“刘某泉”,后与她人再次结婚生子。多年来,已五十多岁的刘某已经成了多家超市的老板,甚至早已忘记了自己的逃犯身份。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还是被警方找上了门。
8月14日起,南京市公安局引发了3200余份《关于规劝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并组织分局广泛宣传张贴,同时利用横幅、报纸、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云剑”行动进行全方位宣传,营造打击犯罪新攻势。
与此同时,各属地公安分局采取宽严并济、抓劝结合的策略,根据在逃人员涉案情况,社区民警反复走访在逃人员家属,坚持把说法理和算经济账、家庭账、亲人账、法律账、前途账结合起来,把政策感召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截至到9月6日,南京共有10名在逃人员主动投案自首。
快破大案多破小案 快速查处
据了解,行动开展以来,全市通讯网络类诈骗实现了“两降两升”目标,即发案数和案件损失下降,破案数和抓获人员数上升。记者采访中获悉,“云剑”行动中省公安厅交办的诈骗类挂牌案件,南京全部告破。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尽快破大案、尽量多地破小案的工作思路。”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四大队副大队长陈钢透露,对于一般诈骗类案件,由刑警支队牵头分局一起办理;对于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的案件,则由刑警支队领导牵头指挥刑警支队直接主办。
为了快破大案、多破小案,刑警支队成立反通讯网络诈骗工作专班,对高发的代办信用卡、网络购物、刷信誉兼职、QQ微信冒充好友类诈骗加大分析研判力度。“基本每天能研判出2-3起案件线索,分局可以据此直接奔向窝点抓人。”陈钢表示,今年5月,浦口一名男子遭遇“杀猪盘骗局”,被骗210万元。刑警支队工作专班经过多方努力,于7月中旬奔赴广州一举抓获12名诈骗分子。
不仅如此,南京警方在通讯网络诈骗类警情高发地区建立驻点工作站,由刑警支队四大队、打诈大队民警直接驻点,在帮助当地整治的同时,也加快了南京诈骗类警情的查处速度。“最快的一起诈骗类案件,早上发案,专班中午研判出结果,晚上当地驻点工作站的民警已经将人抓捕归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