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普治结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21-01-13 来源:法制网 热度:736℃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东

2020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喜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

10年前,生态恶化的曾记畔村“吃水没有源,三年两头旱,沙子打人脸”,是一个深度贫困村。10年后,这里却呈现出“难觅一粒沙,羊儿满圈跑,村民奔小康”的景象。

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摘掉“贫困帽”、捧回这么高的荣誉,都是源于村里成立的村民议事组织、红白理事组织、道德评议组织、禁毒禁赌组织等机构,在整治村庄环境、促进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乡村建设持续长效开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曾记畔村是挖甘草的重灾区,外乡人组团挖,村民们自发挖,为了眼前小利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后果是沙进人退、草少羊乏。不少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2002年,盐池县实施封山禁牧,全县470万只羊全部圈养。经过10多年的休养生息,草原生态慢慢被修复。

尽管乡镇干部三令五申偷牧违法,但习惯了野外放牧的村民还是时不时趁着夜色,偷偷到野外放牧半小时或一小时。

2015年,曾记畔村村民张某擅自将自家的100多只羊带到草地放牧,被执法人员抓了个正着。第二天,乡里召开大会公布对张某的处罚决定,每只羊罚30元,张某一次性缴纳罚款3000元。

村民一看乡上动了真格的,偷牧行为立刻收敛。盐池县国土资源局党委委员、副书记谢玉告诉记者,通过宣传法治和加大执法力度,这几年,偷牧行为很少发生。

“没有朱书记的带领,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曾经的贫困户牛生虎说,朱玉国和党员牛清为其担保贷款4.5万元购买种羊和饲草料。如今,羊棚里有存栏种羊160多只,年产羊羔百余只,收入超10万元。

朱玉国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由于没有可供抵押的财产,群众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难上加难。曾记畔村党支部迎难而上,设立互助资金,改变以往“树还没栽,先给果子”的脱贫方式,借助政府先期无偿注入的资本金,让农户再缴纳一定的互助金入股,使每户村民可享受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借款支持。1户贷款难,允许3户、5户联保,没人愿意给贫困户担保,就由村两委成员作保。

就这样,村互助社和金融机构累计为群众发放信贷资金1.37亿元,群众通过发展养殖和杂粮种植实现致富,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1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386元,村集体收入由2010年的空壳到2019年的38万元。

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曾记畔村与平安保险公司合作,为贷款户投入信贷保险。通过互助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曾记畔村全村建档立卡196户570人全部实现脱贫。目前,这一成功经验已在全区推广。

2020年11月,盐池县青山乡方山村村民吴某准备在村里建一座养殖厂,经选点、村民代表签字、村民委员会盖章,乡政府派专人打点确立了养殖厂建设地块。可正当吴某准备启动建设时,村民吴某某表示相关地块是其种植的耕地,双方因此产生矛盾。

方山村“法律明白人”吴长银得知消息后主动介入调查。走访中,很多村民指认这一地块确为吴某某种植耕地。

那么,养殖厂地块打点到底应该如何确认呢?

带着疑问,吴长银要求吴某某出示耕地确权承包证据。查看吴某某及方山村耕地确权登记证后,吴长银告诉吴某某,虽然他耕种过这一地块,但其提供的确权证上并没有登记,此地块也没有被其他村民登记。最终,在吴长银的释法说理下,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吴某顺利建起养殖厂。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盐池县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305人,“法律明白人”1042人,为全县传播法治理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最有效、最便捷的基层法治建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