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传播错误信息,污染网络空间,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一直以来,公安、网信等部门把网络谣言作为互联网整治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7月15日至7月21日,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周”活动,联合各界群众、互联网企业等共筑和谐清朗的网上舆论环境;近期,针对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的情况,中央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73个。这些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有力净化了网络空间。
但必须看到,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一些“花色翻新”的网络谣言不断出现,网络谣言的分辨难度也变得更大。此前一段内容为“某明星被警方围捕”的“图片新闻”就在各平台广为传播,画面宛如实拍,其后被证实是AI生成的虚假消息。此外,随着短视频等新兴平台的不断发展,用户范围越来越广,网络谣言的传播力也越来越强,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加严重。
面对这些新问题新挑战,创新治理举措,让网络谣言治理“道高一丈”,应成为当然之举、当务之急。今年1月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并规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不久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对治理虚假信息作出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应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制度以强化治理。例如可以针对网络谣言,进行专门的建章立制,推动更高效力层级的规范落地实施。而在执法和打击层面,有关方面也应及时研判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完善新举措,努力把“花色翻新”的网络谣言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网络平台是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当前,多数平台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虚假信息,但对网络谣言的标记、查删有时并不及时;有的平台对“据网传”“据有关人士透露”样式的“擦边谣言”判定处理不及时;有的因造谣被封禁账号“换个马甲”上线,平台有时无法及时察觉处置。对此,有关平台应及时优化措施,改进虚假信息判定处置机制,加强对违法违规账号的身份识别,积极配合执法监管。面对“花色翻新”的网络谣言现象,我们要加大治理力度,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水平,构建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守护好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7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