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18年前的一枚烟头揪出真凶

2022-04-11 来源:法制网 热度:463℃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潘从武 通讯员张蕾 崔嵬

勘查凶杀现场,检验高度腐败的尸体,开棺验尸甄别白骨……从警35年以来,如今58岁的王炳宝参与了3000多起案件的侦办和现场处置,法医损伤鉴定万余起,DNA法医物证检材1000余件,无一差错。

王炳宝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倾听王炳宝及其同事们抽丝剥茧破译命案密码的精彩故事。

缜密检验找到真凶

35年来,“还原死亡真相,还死者公道”的信念督促着王炳宝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不漏掉任何蛛丝马迹。

2021年5月,发生在18年前的昌吉州昌吉市出租车司机郜某被杀案告破,犯罪嫌疑人黄某被绳之以法。能够锁定这起陈年命案的真凶,王炳宝及其团队的技术勘查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1月,郜某遇害。王炳宝回忆说,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有限,还没有公共视频和DNA检测等技术,给案件侦破带来很大难度。

当年现场勘查时,技术人员提取车上多枚烟头。2021年,在攻破命案专项行动中,王炳宝带领团队梳理出存放了18年的烟头。由于保存时间过长,烟头已有不同程度降解、污染情况,检验难度极大。

王炳宝组织专人制定缜密检验方案,亲自参与检验,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最终在检材中确认完整DNA分型,与江苏籍有犯罪前科的男子黄某吻合。有了这条线索,专案组民警立即展开侦查。依据客观证据支持,黄某最终被绳之以法。

王炳宝告诉记者:“法医这份工作需要个人长期的经验积累,认真分析、比对、判断,细之又细。根据事发现场,同样的东西不一定得出同样的结论。好比一个人骨折了,我们法医就要结合医学和力学,研究是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里,确定骨折的方式和原因。”

现场勘查助破命案

一身白色防护服,用镊子夹起纤细的毛发,或拿起放大镜注目凝视,或持解剖刀熟练操作……这样的情景,是王炳宝的日常。

2022年1月14日,昌吉市公安局接到群众阿兵(化名)报案,称其母亲失踪。

阿兵的母亲40多岁,身体健康,常年独自居住。1月初,在吉木萨尔县工作的阿兵多次给母亲打电话均无人接听,放心不下的阿兵电话联系朋友到家中看望,家里却没有母亲的身影。“她平时喜欢到朋友家玩,我也没想那么多”。

1月13日,阿兵回家后依然没联系到母亲,第二天一早报了警。

民警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家里很整洁,经现场勘查未发现明显入室抢劫等痕迹。而技术员一进屋,就闻到一股臭味,和卫生间地漏反水的味道不同,是尸臭。

循着气味来到卧室,打开床箱,一具腐败的女尸映入眼帘,正是阿兵的母亲。接到支援请求,王炳宝带着团队赶到现场,通过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分析,阿兵的母亲死亡已有一周时间。

王炳宝带领技术团队提供的现场勘查及尸体解剖得出的分析判断,确定了案发时间,给案件侦破提供了关键支撑。随后,警方提取查看相关视频资料发现,死者死亡当天凌晨,有一名“老太太”从单元门走出,从其走路的形态判断其为男性乔装打扮,随后经侦查锁定目标,确定了犯罪嫌疑人。

“我们从作案人接触过的死者身上被子、袖口、钱夹等物证上提取DNA和犯罪嫌疑人的DNA一致,他想逃都逃不掉。”王炳宝说。

用专业让真相说话

35年,能在法医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的人不多,王炳宝也有太多的心酸、委屈和不被理解,但他依然选择坚守并挚爱这份工作。

1986年,医学院校毕业后的王炳宝成为昌吉州玛纳斯县一名临床医护工作人员。次年,因工作需要被调到该县公安机关,负责法医鉴定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常人难以想象,危险和挑战无处不在。

“法医要与各种各样的尸体打交道。夏天时常遇到高度腐败的尸体,恶臭、狰狞,惨不忍睹。冬天零下20摄氏度,只能在旁边临时生火取暖,以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王炳宝说。

法医这份工作责任重大,很多时候需要随叫随到。王炳宝回忆说:“1991年冬天的一个夜里,我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让我和同事紧急处理一起案件现场,然而次日就是我结婚的日子,家里已经备好了酒席,准备第二天办婚宴。”可他仍责无旁贷奔赴案件现场,工作到天亮才回到家中,导致婚礼无法按时举行。每次想起来王炳宝都觉得愧对妻子。

2009年,在王炳宝的主持带领下,昌吉州建立了第一个法庭科学DNA实验室,填补了昌吉州刑事科学的技术空白;2014年,王炳宝争取各级领导支持,精心设计谋划,建成了装备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实验室。他所带领的技术团队连续多年在全国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能力验证中取得优异成绩。

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王炳宝用所学的专业技术,揭开每个刑事案件的重重面纱,用专业和敬业捍卫法律公平与正义。他说:“每一个命案背后都有自己的密码,我们就是要用证据复原现场,一根发丝、一滴血迹、一个指纹,一旦我们破解了,真相就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