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出生的原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道铭,履新仅仅36天便被拿下。这位“资深”前纪委系统官员的落马,不仅引起各界对“灯下黑”问题的关注,也将人们引入对官员腐败“59岁现象”和“离退休干部贪腐”问题的讨论。
一、金道铭被查,理论界再提官员腐败“59岁现象”
日前,年盖6旬的晋副书记金道铭被查,敏感的理论界再次重提“59岁现象”,引起了广大网友对这一问题的强烈关注。网络上,探讨“59岁现象”的文章连篇累牍,“59岁现象”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
据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案件数据,2013年被查处公职人员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39岁;其中,51岁至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3.7%,成为领导干部腐败的高发区。“退休前狠捞一把,是一种‘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心理失衡和扭曲的表现,有必要从源头上、从制度规范上预以遏制”,网友“浪遏飞舟”的发贴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
二、腐败案发高龄官员,“59岁现象”并非新名词
“59岁现象”在我国反腐败斗争中,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无论政界还是学界,对此“说法”讨论较多,引用较多,但还没有一个定论。1991年以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的59岁原首都钢铁公司北京钢铁公司党委书记管志诚,是媒体引用“59岁现象”比较早的一个案例。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法治蓝皮书》,“反腐”成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蓝皮书在分析当前腐败案件趋势和特点时,特别提到“59岁现象”显著。
三、去年被查处公职人员中“59岁现象”明显
据媒体引用的一份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有18.2万名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64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违纪违法被查办,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2014年刚过去两个月近三个月,已有三四名副部级官员被查。十八大以来打掉的“老虎”,也显示“59岁现象”严重:
四、“59岁现象”存争议,舆论剑指“权力”脱轨
舆论对于是否真的存在“59岁现象”看法不一,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都从层次理论、政治体制、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对“59岁现象”进行过研究,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观点认为,“59岁现象”只是个伪命题,持这种观点的网友表示,无论是老干部或年轻干部,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
事实上,有一点网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性贪婪是这些所谓“59岁”官员们落马的致命伤,根本原因还是对权力的放纵。
五、“59岁现象”存争议,舆论剑指“权力”脱轨
舆论对于是否真的存在“59岁现象”看法不一,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都从层次理论、政治体制、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对“59岁现象”进行过研究,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观点认为,“59岁现象”只是个伪命题,持这种观点的网友表示,无论是老干部或年轻干部,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就会产生绝对的腐败。
事实上,有一点网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性贪婪是这些所谓“59岁”官员们落马的致命伤,根本原因还是对权力的放纵。
还是“权”上出了问题东北新闻网发表文章指出,59岁之所以成为官员腐败的重要时间节点,一是官员心中还心存贪恋,希望利用现有的权力,最后再捞一把,二是领导干部在人事任用有发言权,企图通过提拔任用,为自己的部下铺好出路。无论哪一种,都是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归为一点,还是在“权”上出了问题。
治腐之本是抓住“核心话题” 针对“59岁现象”,《检察日报》曾发表作者房连水的文章认为,就所谓现象解决现象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扬汤止沸,只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其效果才是事半功倍釜底抽薪。根本就是要始终抓住监督机制、民主制度、约束权力、公开透明这些“核心话题”,才符合当今对腐败问题认识的应有高度,才是根治腐败的治本之策。
症结源自管理制度与用人体制已故的社会学家、优秀的反腐败理论研究专家邵道生先生说过, “59岁现象”之所以发生,还是源于这批家伙素质的低劣(尤其是那种贪得无厌的贪婪之心),源于这批家伙利用了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源于我们社会用人体制上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治理“59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