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范天娇 通讯员王鹏
“流浪”许久,马师傅终于回家了。
帮助马师傅敲开家门的是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的两名家事调解员。她们反复劝导这对闹离婚的夫妻,让马师傅的妻子体谅丈夫的工作压力,也让马师傅认识到妻子心里的委屈,最终给马师傅争取到一个“回家考验期”。
“谢谢她们给我上了这堂情感教育课,以后一定不会再忽视妻子的感受了。”马师傅承诺说。
引入家事调解员制度,是庐阳区法院借助社会第三方力量化解家事纠纷的有力举措,也是这家法院实施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家事纠纷是一种复合型纠纷,法律、伦理密切交织,我们在家事审判工作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在家事纠纷调解中探索多元化途径,实现了对家事纠纷高效率、实质性化解,修复、弥补受到损害的家庭关系,让家务事不再难断。”庐阳区法院院长张勇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创新家事审判工作机制
“来法院前我已经做好跟他争辩的准备,没想到法官给了我们各自一份‘要素表格’,填完后谁有抚养优势一目了然。”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的当事人杜女士说。大家没有争吵不休,案件很快就调解结案。
这张让双方当事人冷静审视抚养问题的表格,是庐阳区法院自制的“子女抚养裁判要素审查表”,分为子女基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子女与近亲属关系和感情、子女抚养费及探视意愿等部分,涉及子女授课老师姓名、日常抚养教育费、再婚打算、工资收入等41个问题。
“在家事纠纷中,虽然关于子女抚养权争议的法律关系清楚,但家务裁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若法官无法精准掌握当事人的情况,被动等待当事人举证,会使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处于不确定状态。”负责家事案件审理的庐阳区法院民一庭庭长周袁说,在庭审调查前填写要素表格可以固定基本事实,不仅压缩庭审时间,提高庭审证据收集质效,还开诚布公,让当事人得以信服。
记者了解到,庐阳区法院是合肥市首个尝试在家事审判中融入要素审判方式的法院,并串联起家事审判的各个环节。为应对婚姻家庭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矛盾化解难度不断加大的现状,这家法院以民事调解书设立“离婚冷静期”,即在双方对于婚姻冷静期已达成合意的情况下,由法院出具调解书加以确定,不侵犯当事人的婚姻自由权。在法律框架内,民事调解书确定的离婚冷静期为自调解之日起的6个月,让双方当事人在冷静期内调整情绪、救治婚姻,避免因冲动离婚而后悔。
对于生效的离婚案件,考虑到当事人在进行其他民事活动时会被要求出具离婚判决书,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庐阳区法院自行设计了制式化的离婚证明书,只载明案号、当事人姓名、离婚判决书生效时间等信息,不涉及案件事实,其证明效力等同于裁判文书,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个人隐私。截至去年底,庐阳区法院已累计发放离婚证明书112份。
“对很多人来说,家事纠纷尤其是离婚纠纷是人生的痛点,更是不愿意揭开的伤疤。我们在审理家事案件时,力求让司法举措更加人性化柔性化,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暖。”周袁说。
建立三支专业化“外援队”
一边是妻子王静(化名)哭诉不幸:丈夫对家不管不顾,还经常酗酒打她,坚决要离婚。一边是丈夫陈刚(化名)矢口否认:喝酒是为了与朋友应酬,不存在家暴行为,不同意离婚。由于王静没能提供证明丈夫存在家暴行为的证据,到底谁说的才是真话?
庐阳区法院家事调查员汪敏和谭春霞对此展开调查,经过约见双方当事人,走访当地村委会及当事人亲戚,发现陈刚确实存在家暴行为,且双方处于分居状态。最终在出具给法院的调查报告中确认双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并详述这一家庭以及子女抚养状况,为法院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家事调查员队伍是庐阳区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的得力“外援”。因家事案件具有人身性、伦理性和隐私性等特点,在审理时存在证据收集难、事实查明难等问题,庐阳区法院选任了22名家事调查员,帮助法院对案件进行调查,保障当事人裁判请求权的实现。
“这些调查员多为当地街道社区的干部、基层妇联组织工作人员,在当地有一定威信,具备矛盾调处经验,能够减轻当事人戒备心理,更加全面了解情况。”庐阳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胡玲说。
除了家事调查员队伍外,庐阳区法院还建立了专业家事调解员队伍与心理咨询师队伍。其中,家事调解员队伍由60名具备一定专业背景和较强沟通能力的人员组成,他们来自党政机关、基层组织、企业、学校等行业,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调解和诉讼中受邀到庭参与案件调解,协助法官化解家事矛盾。心理咨询师队伍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及其团队组成,帮助法院打开当事人“心结”。
“家事纠纷裁判虽易,但事了不易,人和更难。”胡玲告诉记者,刚性的司法审判在修复家庭矛盾方面显得先天不足,而家事调查员、调解员与心理咨询师作为第三方,容易与当事人建立信任,把法律的刚性与调解的柔性结合起来,对抚慰当事人心灵、及时消除纠纷、缓解法官办案压力有着积极作用。
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5月28日,庐阳区法院共办结家事案件196件,调解128件,调撤率达87.75%,结案率达79.6%。调撤率和结案率较以往均有显著增长。
推进司法服务触角延伸
“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现在开庭……”伴随一声清脆法槌声,一起离婚案件在龙王社区开庭审理。因为此案包含了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特别是拆迁安置房分割等当地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旁听席”上挤满了人。
将家事巡回法庭搬进社区,已经成为庐阳区法院每月的惯例。近年来,该院依托覆盖全区各乡镇街道的43个巡回审判点,将法庭开到当事人家门口,并联合对社区情况熟悉的人民调解员,探索开展“法院+社区”模式化解家事纠纷,不仅方便案件当事人,还通过以案释法,实现庭审的普法效果。
记者了解到,庐阳区法院在安徽省最早成立女法官宣讲团,民一庭女法官们先后走进社区、村居、学校、企事业单位,以法治讲座、法律咨询、巡回审判等形式坚持开展普法宣传,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法官,我们也能从中受益,通过充分听取民意,为审判工作拓宽思路,做到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胡玲深有体会地说。
在巡回开庭审理一起离婚案时,女方因为男方患有精神疾病提出离婚,愿意抚养子女并放弃索要抚养费。但男方的母亲作为诉讼代理人提出,女方想要离婚必须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刚开始,胡玲觉得女方处境困难,男方不应该索要补偿。但在休庭时,她听到周围的大爷大妈议论说,这笔钱该给,因为夫妻有扶持义务,女方经济困难是暂时的,而男方的母亲要一辈子照顾患病的儿子。胡玲觉得有一定道理,后经调解,女方也答应在能力范围内支付补偿费。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旁听了这些案件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一名社区群众说。
庐阳区法院自实施家事审判改革以来成效显著。但推进家事审判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张勇告诉记者,庐阳法院将进一步加强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和调解员培训奖惩考核机制,进一步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家事审判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