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纷“多”在何处?重庆一中院力推八大平台

2021-07-09 来源:法制网 热度:957℃

张志清

为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力量,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西南政法大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研究中心合作搭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同时,该院引入专业行业调解力量,搭建八大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助推多元解纷工作取得实效。

一顿“毛血旺”成为转折点

赵某等37名劳动者与此前工作的重庆某机械公司产生劳务纠纷,仲裁未果后37人将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确认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一审法院判决后,37名劳动者进行上诉,案件进入二审程序。由于此案涉及劳动者多、诉求不尽相同、支付的调解款差距较大,在办案法官的邀请下,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胡大武及团队加入到了该案调解当中。

前期调解时双方虽有分岐,但劳动者和公司都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鉴于此,重庆一中院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决定到劳动者所在地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组织双方进行线下调解。在现场,胡大武针对该案劳动者的各项诉求能否成立,特别是社会保险问题,逐一进行说明。

时至中午,调解未果,劳动者一方代表人喻某准备离开法庭,但考虑到时间已是饭点,胡大武便陪着喻某一起走出法庭,邀请劳动者一起吃简餐,路边小馆,一盆毛血旺、两个小菜,几人放下了在法院的拘谨,敞开心扉。胡大武一面倾听劳动者讲述工作、生活的各种不易,一面以自身经历为例,劝说劳动者打开心结,换位思考,并耐心解释相关法律规定与认定依据。

下午2时左右,胡大武和劳动者一同回到法庭,喻某说,“西政的教授请我吃毛血旺,解开了我的怨气,他劝我要放下以前的纠纷,轻松的投入下一份工作。”下午,经胡大武团队和法官团队不断解释,愿意签订调解书的人数越来越多。最后劳动者们就调解方案达成一致。后胡大武和法官又多次与公司方进行耐心沟通,详细阐述公司的应尽义务和法律规定,以及调解解决纠纷的好处,经过几天多次登门,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案结事了。

创新“高校+法院”模式

这起耗时一年半的劳务纠纷系列案件,背后是重庆一中院加强多元解纷工作,引入“高校+法院”调解模式的成功探索。

2020年8月,重庆一中院与西南政法大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研究中心合作搭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就诉中二审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高校+法院”的联合解纷机制系重庆法院的创新尝试,高校的教授专家团队为矛盾纠纷化解增添智慧力量,助推多元解纷工作取得实效。据悉,该专家调解团队包含教授3人、副教授5人。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参与调解劳动争议案件40余件。

重庆一中院民四庭副庭长陈瑜介绍,“相较于一般的调解,‘高校+法院’模式有三大优势。第一,调解员是中立的第三方,具备劳动争议的专业法律知识;第二,专家团队注重对企业宣讲惠企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得到实际收获;第三,经过专家调解后,当事人对于裁判结果有所预期,当事双方的矛盾纠纷更易化解。”

除与西南政法大学合作以外,重庆一中院还引入重庆大学环境法学专家、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专家等高校团队作为专家调解员,助力环境资源、知识产权纠纷调解。高校专业团队坚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强大的调解员队伍,成为重庆一中院多元解纷工作的亮丽名片。

搭建八大解纷平台

在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上,除引入高校专家力量外,重庆一中院还依据受理案件的类型和结构,精准对接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律师调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引入解纷资源。在实践中找准案件类型与行业性质的连接点,积极对接行业协会、银行、保险公司、妇联等机构组织。

目前,该院共搭建知识产权、金融保险、婚姻家事、环境资源、特邀调解、律师参与多元化解等多个调解工作组,引进银行、保险、证券、高新技术企业、妇联、法学院校等各行各业共30余名调解员,2020年调解人员增幅达到60%。此外,还有退休法官团队在街道社区设立“天平工作室”参与社区调解,共有八大平台多方联动助力多元解纷,丰富的调解资源为实质性解纷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其中,在律师参与多元解纷工作中,重庆一中院推出“1+1+1”律师参与涉诉信访化解新模式,形成“法官接访—判后答疑—律师化解—减少申诉”工作流程,吸纳重庆市内五大知名律所54名律师参与到第三方纠纷化解中来。

为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精准的诉讼服务,重庆一中院充分利用“重庆法院纠纷易解平台”,推广在线调解,探索“互联网+多元解纷”的新方式。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参与案件调解,真正享受到多元、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据悉,2020年以来该院利用纠纷易解线上平台开展调解206件次,诉前调解案件占一审立案数量的36.46%。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一中院“云调解”大显身手,当事人通过登录微信小程序“移动微法院”或“易法院”APP就可进行网上立案,网上立案打开了在线调解新模式,获得当事人好评。